封面照片

台灣民俗技藝:童玩教學篇

作  者:羅紫正

類  別:休閒娛樂

出版日期:2012年7月

語  言:繁體中文

I S B N :9789865979393

裝  訂:平裝

定  價:

台灣民俗技藝

童玩教學篇

內容 捏麵人、龍鬚糖、童玩、花布、畫糖、中國結等等難以忘情的DIY教學。

概述: 親子創作、共享歡樂、趣味時光 捏麵、童玩、客家元素、創意摺紙、編結藝術、糖藝、陶笛七大類、五十個DIY作品,學校、社團必備民間藝術手作教學用書!

詳細概述:
小時候在廟會慶典上,總是有五花八門的慶典活動吸引著我的注意力,其中,野台戲當然是活動的大軸。但是對我而言,戲台上的戲演的再精彩,它的吸引力,總是不及捏麵師傅、畫糖師傅以及賣糖葫蘆的老先生們的手藝,因為他們的手藝具有魔力一般,居然能夠做出色彩妍麗,形狀討巧的東西,可惜後來廟會的規模一年不如一年,這個記憶就漸漸地在我內心裡沉澱。

二十八歲那年,一次偶然的機會再次近距離接觸到捏麵人,看見捏麵師傅以靈巧的雙手在短短幾分鐘之內,就捏出各式各樣的精巧造型,再度令我驚嘆不已!也經定了我想窺其堂奧的決心。於是在毫無師承的情況下,自我摸索,紫正大膽地走入了捏麵人的行列。畢竟是缺乏師承,很快就遇見了瓶頸,徬徨無助之際,很幸運地讓我遇見了我生命中的貴人──張榮華老先生。張榮華老先生從事捏麵人及泥塑工作多年,當時正感嘆無人傳承,於是張老先生特別吩咐我到他府上學習。張老先生毫不私藏的將他多年的經驗和絕活傾囊相授,紫正也用心學習,授益極多,頗有相見恨晚的感慨。

今天紫正在捏麵人的領域裡小有成績,必須由衷的感謝這位雖無師徒之名卻有師徒之實的張榮華老先生。可惜張老先生已經做古,這份恩情,紫正只能緬懷在心中。除了捏麵人,紫正自小對其他的民俗技藝也多有偏好,草編、童玩......都是童年成長階段中難忘的記憶。除了草編童玩以及畫糖、糖葫蘆,對於廣受女性朋友喜愛的中國結及客家花布,紫正也都認為有它特殊的文化使命,值得研究。這先傳統的民俗技藝,有的具有美感教育意義:有的在動手做的過程中,可以讓我們的頭腦力更靈活,心情更愉悅:實在應該加以推廣。

因此紫正便興起了編寫本書的念頭。希望透過文字描述以及圖片演釋,以由淺入深的方式,讓社團的學員們對民俗技藝能了解的更深更廣。希望透過書本的流傳,能夠讓這些日趨凋零的民俗技藝,受到下一代的喜愛,進而能夠延續並得以推廣。

台灣民俗技藝捏麵人簡介:

捏麵人真正始自何時已不可考,但由出土於新疆土魯番阿斯塔那唐墓的麵製人俑和小豬,可推斷距今已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,由此可知這項民間技藝起源很早。相傳三國時代孔明為渡江碰到江水暴漲,命廚子用米麵為皮,內包黑牛白馬之肉,捏製成人頭及牲禮模樣,陳設香案祭江,剎那間風平浪靜,萬里無雲,大軍因而得以順利過江。所以捏麵人又稱為「江米人」,因此後人均供奉孔明為捏麵人祖師爺。

唐宋時期有記載:假花、假果、粉人做為祭品,和盛宴上所擺設的看席,以及各式各樣的看果。到宋元時,民間較大的宴會,常在入席前,利用麵粉捏製各人物鳥獸,供客人們觀賞作為一種席前招待。到了明末清初,每逢冬臘廟會趕集的時候,就會有背著長架小箱,以各種色捏麵置成各種人物蟲鳥的捏麵人師傅出現了。這項傳統技藝逐漸為人們所遺忘,每當想起前人的智慧結晶,賦與每個小麵團生命的同時,不免覺得身為現代的國人有承傳這項文化資產的重責大任。

科技進步的現今,許多傳奇之人、事、物都已成絕響。找回台灣古早味,穿越時光隧道回到純樸無華台灣民俗早期傳統風采,重拾兒時記憶的台灣民俗工藝 捏麵人、畫糖、童玩等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