捏麵人是一項非常具有中國民族色彩的傳統技藝,它原名是米雕人,又叫雕工米人,因為材料和語言的關係,在台灣叫它做捏麵人。由於麵人色彩鮮艷可以食用,所以非常受到兒童們的喜愛。可是這麼精緻的造型把他吃掉,實在覺得可惜。傳統麵粉的捏麵人 圖說:捏麵人用麵粉加糯米粉,捏出生肖及卡通圖案。現年約六、七十歲以上的人,總愛以「捏糯米尪仔」的名稱,來重拾他們童年的歡喜,直到「捏麵人」這個名稱的再被使用至今,也經過好幾十年了,並且早已老少皆知,原來它是本土瀕臨 的絕技!
清末民初,捏麵人師傅背著小木箱走遍大街小巷,陪伴書孩子們走過多少快樂的童年歲月 ,至今仍為老一輩所津津樂道。隨著時代文明的腳步,這項捏麵人傳統技藝逐漸為人們所遺忘實為可惜!
捏麵人不只侷限在廟會、祭神的供奉上,在民間日常生活中又作為一種吉祥性質的禮品相互贈送,泛用於婚葬嫁娶、壽日誕辰、節日慶典等民俗活動。因此兼有供奉、饋贈、玩賞、食用…..等多種用途。
台灣捏麵人多以玩賞、及宗教活動所運用,但由於台灣環境變遷,捏麵文化已漸行沒落,年輕人不願傳承,擅做麵塑的師傅也改行放棄,使得此一傳統技藝日漸消逝,不過還有少數的糕餅老師傅繼續在傳承的技法,讓生在台灣的後人,可再見到傳統廟會山珍海味的捏麵藝術。